當前,全民皆股的熱潮剛剛退去,部分城市的樓市高燒也在政策調控下逐漸降溫,但另一個對大眾而言相對不太熟悉的產品——螺紋鋼卻徘徊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應當說,近期螺紋鋼合約的激增已經引起廣泛關注。數據顯示,4月21日僅螺紋鋼主力合約RB1610的成交量就高達2236萬手,上市交易量達2.236億噸,幾乎相當于我國一年螺紋鋼的產量。同時,不僅螺紋鋼,幾乎所有黑色系產品都大漲。然而,對于其暴漲原因及其可持續性,市場解讀存在分歧。
其中,樂觀者認為,供需關系的改變是該類產品走強的主要推手。
一方面,需求持續升溫。伴隨著3月以來投資需求的回暖、房地產市場的復蘇,螺紋鋼迎來了補庫存小周期,帶動市場升溫。興業研究即持此類觀點。該機構4月25日發布的《滯脹只是噪聲,反彈才是真相——4月宏觀經濟指標預測與5月政策前瞻》一文中指出,當前價格上漲主要受需求推動。從歷史數據看,螺紋鋼等商品價格與固定資產投資尤其是房地產投資關系密切。國內商品價格的反彈是投資需求回暖和補庫存小周期的結果,而不是因為供應短缺。因此,滯脹并不存在,經濟小周期反彈,而非見底后的趨勢反轉才是真相。
另一方面,供給側改革帶來了供給降低的預期。眾所周知,供給側改革的一大目標是為了改善產能過剩行業的供需矛盾,因此中央政府明令要求鋼鐵行業在未來5年減少1.5億噸產能,這意味著未來的鋼材供給將會下滑。
由此可見,需求攀升加上供給下滑,市場對螺紋鋼的青睞也不難理解。
與此同時,認為“鋼堅強”背后存在更大非理性因素的悲觀預期者也不在少數。這類相對悲觀的人認為,盡管螺紋鋼在2009年“4萬億”刺激政策推出后跌幅較大,市場長期低迷,此時超跌反彈具有一定的客觀合理性,但市場狂熱只是短期現象。在政策調控和理性回歸的共同作用下,螺紋鋼的走強不具有可持續性,趨勢反轉后甚至可能迎來斷崖式下跌,引發劇烈市場波動。
實際上,以螺紋鋼為代表的黑色產品所掀起的大宗商品期貨量價齊升熱潮已經開始降溫。在監管層的高度警惕和關注下,交易所紛紛調高了交易成本,螺紋鋼期貨價格隨之出現回調。
其實,螺紋鋼大漲能持續多久對于投資者而言固然重要,但該現象背后所反映的問題更值得探討。
首先,螺紋鋼火熱背后中國經濟的回暖信號確實存在,但究竟能持續多久并不確定。
不可否認,盡管周期性因素在本輪上漲中的作用有多大尚存爭議,但的確是推動螺紋鋼走強的一個關鍵。那么值得探究的是,在積極財政政策、穩健貨幣政策持續發力的背景之下,這種周期性是短周期波動還是長周期調整。如果錯把短周期反彈當做長周期拐點,或因長周期趨勢的不確定性而忽視短周期復蘇,就很容易引發政策失衡或市場過度反應,進而放大市場波動,引發一系列問題。
其次,一種產品之所以在某個特定階段受到過度熱捧,缺乏多元、優質的投資標的來分散投資熱情或是關鍵。
現階段,應當說貨幣政策一直在努力為經濟復蘇創造良好的貨幣環境,但其利好效應卻無法平均分配在各種產品之上。于是,少數產品領漲,并在顯著羊群效應推動下,頻繁出現階段性、區域性、局部性的市場過熱。而且,經驗表明,市場主體總是在期待更寬松的政策,而且對金融市場的投機偏好超過對實體經濟的投資偏好。
不難想象,這種急速增長很容易引發監管層的警惕。因此,短暫的市場機會在資本熱捧之后,一旦監管介入,很容易降溫,形成價格的忽起忽落。
這樣的例子并不罕見。盡管這種個別資產價格的非理性攀升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看起來充滿矛盾,但卻是近年來國際、國內市場格局的真實寫照。從2013年創業板牛市到2014年年末開始的A股全面牛市,再到2014年、2015年的債券牛市以及今年春節前后一線房地產市場出現的暴漲似乎說明,在其他商品保持溫和上漲甚至微幅下跌的情況下,總有產品能夠獨領風騷。
其背后的邏輯也不難理解。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其總向高回報率處跑。從此前大宗商品、黃金甚至船舶等產品價格的陡起陡落,到現在資本價格的驟增驟減,莫不如是。然而,盡管對投資者而言,被低估市場的急速反彈具有難以抗拒的吸引力,但短期利好背后往往容易積聚高風險。
可以看到,無論是螺紋鋼為代表的黑色系產品走強,還是每一輪投資標的的過快漲跌,監管層政策調控與市場的理性回歸都可能讓增長戛然而止,轉為急速降溫,沒有誰能永遠準確預測高點而全身而退。
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應當盡量減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頻繁調控,讓市場更充分發揮配置資源的作用,為投資者營造可公平的、可預期的市場環境。
更關鍵的是,企業家也應該保持中性預期,不要一廂情愿認為經濟可以無止境地超高速增長來支撐非理性繁榮,更不可寄希望于政府的“救市”之手或扶持政策托底救助,放任同質化投資、過度集中的炒作帶來的長期負面影響。